首页 > 诗文 > 李白的诗 >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

送岑征君归鸣皋山

[唐代]:李白

奕世皆夔龙,中台竟三拆。

奈何天地间,而作隐沦客。

探元入窅默,观化游无垠。

虽登洛阳殿,不屈巢由身。

登高览万古,思与广成邻。

西来一摇扇,共拂元规尘。

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岑公是相门之子,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。

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,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。

至人发达自有先兆,举手高揖九州伯,却不愿意为臣。

无可奈何在天地直间,成为隐沦客。

大道贵在深得全真,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。

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,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。

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,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,不愿意为臣。

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,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。

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,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。

登高而思万古,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。

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,难道他会接受赏赐,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。

西风来了,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,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。

注释

征君:隐居不应朝廷征聘的人。

相门子: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,故云。岑参《感旧赋序》:“国家六叶,吾门三相矣。”

安石:东晋谢安,字安石。

奕世:累世。

夔龙:传说舜时的两位贤臣。

中台:星名,三台(上台、中台、下台)之一。古谓三公上应三台。

拆:通“坼”,分开,裂开。

机兆:事机的先兆。

揖:揖而不拜。

九州伯:九州之长官。句指隐而不仕。

潜辉:藏辉。

邻:全诗校:“一作鳞。”

元:同“玄”。窅默:幽深难测。

无垠:无形状之貌。

光武:用严光事。

偃蹇:傲世之意。

广成:即广成子。

蹈海:用鲁仲连事。

西来:全诗校”一作终期“。

元规尘:晋庾亮字元规。此以“元规尘”喻权臣之盛气凌人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白.李太白集:中华书局,1997

送岑征君归鸣皋山创作背景

  天宝三年(744年),李白被排挤出京,唐玄宗赐金放还。此后,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,思想极度烦闷,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张福庆.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: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,2001-05

送岑征君归鸣皋山鉴赏

岑公相门子,雅望归安石。

至人达机兆,高揖九州伯。

贵道能全真,潜辉卧幽邻。

光武有天下,严陵为故人

余亦谢明主,今称偃蹇臣。

蹈海宁受赏,还非问津。

  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。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,因而也更加苦闷。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,这激愤、失望苦闷心情一齐迸发出来,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。

  第一部分(1~4句)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,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。诗人以丰富的想象,大胆的夸张,生动的比喻,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,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。

  第二部分(5~12句)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的原因。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,但竟不容于世,反衬了现实黑暗。征君归隐鸣皋虽是无可奈何之举,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、恬淡纯净,同权贵专权,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。无论是送别的情景,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心情

  第三部分(13~20句),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;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、蔑视权贵的典型。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典故,用意无非是两个,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,借以批评唐玄宗的“轻士”;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态度,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。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,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,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,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、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

  到了第四部分(21~24句),诗人则把满腔激愤,失望苦闷心情,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。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,黑白颠倒,是非不分,奸佞得志,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。诗人表示,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现实里呆下去了。这里,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,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,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。

李白简介

唐代·李白的简介

李白
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
...〔 ► 李白的诗(963篇)

猜你喜欢

端午词·内廷

宋代晏殊

披风别殿地无尘,辟恶灵符自有神。

九子粽香仙醴熟,共瞻宸极祝千春。

咏史五首其四·商人

宋代范仲淹

履癸昆吾祸莫移,应天重造帝王基。

子孙何事为炮烙,不念嘻吁祝网时。

秋兴八首 其三

明代张萱

云净天空大火流,芦花枫叶正悠悠。愁来昨日非今日,病起逢秋始当秋。

空说洛阳曾哭汉,亦闻元直不归刘。如何九辨悲无限,却向西风十二楼。

哭友

萧劳

话到劫灰宁忍闻,交游瞥眼死生分。峰从别后重招我,花再开时不见君。

空对低云堕双泪,更无宿草认孤坟。魂留应傍佳山水,酹酒哦诗向夕曛。

分教中都

元代贝琼

中都学舍今百区,声教远及万方初。新罗百济亦遣子,期门羽林皆读书。

一时复见制作盛,四境已安攻战馀。老夫窃禄愧无补,惟解区区校鲁鱼。

延平江上呈吴国华先生

宋代陈渊

青山如伟人,可望不可制。屹然瞰碧流,龙翔虎豹视。

春风何时来,草木舞深翠。禽鸟暖相依,飞鸣得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