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苏轼的诗 > 东栏梨花

东栏梨花

[宋代]:苏轼

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飞时花满城。

惆怅东栏一株雪,人生看得几清明。

东栏梨花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,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,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,布满了全城。

我心绪惆怅,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,居俗世而自清,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,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。

注释

东栏: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。

柳深青:意味着春意浓。

柳絮:柳树的种子。有白色绒毛,随风飞散如飘絮,因以为称。

雪:这里喻指梨花。

清明:清澈明朗。

东栏梨花创作背景

 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(1077),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,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。熙宁九年(1076)冬天,苏轼离开密州(今山东潍坊诸城),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。第二年春天,苏轼到徐州赴任,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。这是其中的一首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曾枣庄 等 .宋诗鉴赏辞典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7 :378-379 .

东栏梨花鉴赏

  《东栏梨》是一首感伤的诗,诗人因为梨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。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、人生短促的哀愁,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、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,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骨。

  首句以“淡白”状梨,以深青状柳叶,以柳青衬梨白,可谓是一青二白。梨的淡白,柳的深青,这一对比,景色立刻就鲜活了,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:满城飞舞的柳絮,真是“春不解禁杨,蒙蒙乱扑行人面”,同时柳絮写出梨盛开的季节,春意之浓,春愁之深,更加烘托出来。

 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,突出了梨的特点。它不妖艳,也不轻狂的神态,又在第三句“一株”里再次赋予梨以神韵,并把咏梨与自咏结合了起来。其实,这“一株”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。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,清廉洁白,坦荡如砥。在咏梨时,苏轼用了“柳絮飞时满城”来加以衬托,梨既不像“颠狂柳絮去”,也不像“轻薄桃逐水流”,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。诗人还用了“人生看得几清明”来加以侧面烘托梨之“清明”。“一株”和“几清明”是对偶的写法,一不是指有一株梨,而是指一株梨一个作者自己,后两句意境如下: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,梨上满是白色的梨,同时柳絮在飘,落在作者身上,作者也变成了“一株”,写的是凄清惆怅意境,最后一句,人生看得几清明,人生能有几次清明,这是补足前句“惆怅”的内容,更增添悲凉的气氛。苏轼的诗,一向以豪放著称,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。

  《东栏梨》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《初冬夜饮》“砌下梨一堆,明年谁此凭栏杆”。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,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。

苏轼简介

唐代·苏轼的简介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...〔 ► 苏轼的诗(2851篇)

猜你喜欢

送王处士游蜀

唐代齐己

又挂寒帆向锦川,木兰舟里过残年。自修姹姹炉中物,
拟作飘飘水上仙。三峡浪喧明月夜,万州山到夕阳天。
来年的有荆南信,回札应缄十色笺。

鱼皮

清代毛士钊

斑文浮点点,一片认鱼皮。冒鼓声鞺鞳,藏弓服陆离。

蒸成鳞已脱,剔去骨无遗。至味都包裹,真堪佐酒卮。

道无情

尹志平

九九严凝冰结。山后朔风凛冽。西去意如何。***。道友一声珍重。慎勿使他心动。志气要平和。道无魔。

初夏即事十二解 其四

宋代杨万里

从教节序暗相催,历日尘生懒看来。却是石榴知立夏,年年此日一花开。

赠张濆榜头被驳落

唐代赵嘏

莫向花前泣酒杯,谪仙依旧是仙才。
犹堪与世为祥瑞,曾到蓬山顶上来。

重阳侍老人饮

宋代陈文蔚

九十慈亲鬓发播,今年菊早去年花。

一尊细说重阳事,似此清欢有几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