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的成语故事

拼音zǔ shù yáo shùn,xiàn zhāng wén wǔ
基本解释遵循尧舜之道,效法周文王、周武王之制。
出处《礼记 中庸》:“仲尼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。”
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的典故
尧是传说中中国的第一位帝王。他体格魁梧,聪颖仁爱,光明磊落,虽生长在帝王富贵之乡,却谦逊节俭,宽容礼让。他在位期间,是古代传说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——“九族和睦,四夷咸服,天下太平。”
尧帝年老的时候,想找一个继承人,于是召集各地部落首领来商议。在尧帝之前,帝位一直是父子兄弟相传的,他本人便是继承了异母兄长挚的帝位。这天,尧帝召集群臣议事后,叹道:“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,眼看老了,但却后继无人,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啊!“
尧的弟弟放齐连忙说:“您这样说就不对了,现在不是有贤侄丹朱,开明礼让,怎能说后继乏人呢?”尧帝苦笑道:“‘知子莫若父’,丹朱是什么人,我还不清楚吗?顽劣、凶蛮、不学无术。他要是即位,百姓可就遭殃了。”
沉寂片刻之后,尧帝笑着说:“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,谁最有德才就应该由谁来治理天下。为天下推贤举能,也是大家分内之事嘛。”奸臣獾兜见有机可乘,就说:“我以为共工是合适的人选。”尧帝凛然道:“共工能言善辩,表面看起来恭敬谨慎,其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,这样的小人没资格接替我的职位。你们举贤任能,并非仅限于我们身边的人!”
“我听说民间有一位贤士,名叫虞舜。”四岳说道。尧帝不禁点头笑道:“我也有耳闻,但不知他究竟怎样贤能?”四岳说:“舜的母亲死得很早,他的父亲眼睛看不见,但性子却很顽固,继母刁蛮奸诈,异母弟弟象,常恃母自傲,对他很无礼。但即使是这样虞舜也始终敬父孝母,爱护弟弟,把快要分裂的家治理得和和睦睦。二十岁时,他就已经孝名远播了。”
尧帝听后很高兴,便请来虞舜,委以重任,又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。当然,尧帝也想借助女儿暗中考察他的品行。虞舜始终平静地面对了种种变化,行事深谋远虑,仁义礼让;讲话诚实守信,和蔼可亲。尧帝对他很满意,三年后便结束了对他的考察,正式让位给虞舜,不料虞舜却总以德薄为由谦让推辞。不过最后,虞舜还是做了帝位的继承人,完成了名垂后世的“禅让”。
周文王礼贤下士,周武王英勇伐纣,解救万民于水火的故事同样千古流传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扬眉吐气 | 唐 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何惜阶前盈尺之地,不使白扬眉吐气,激昂青云耶?” |
翘尾巴 | 毛泽东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》:“一万年也不要骄傲,永远不要翘尾巴。” |
发综指示 | 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” |
心直口快 | 元 张国宾《罗李郎》第四折:“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,哥哥是好人。” |
必由之路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”宋 朱熹注:“义者行事之宜,谓认路,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,而不可须臾舍矣。” |
反老还童 | 清 翟灏《通俗编 识馀》:“《急就章》‘长乐无极老复丁’即《参同契》所云老翁复丁壮也,今变之曰反老还童。” |
心急如焚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7回:“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,然而也是没法的事,成日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。” |
大千世界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希运禅师》:“长老身材勿量大,笠子太小生。师云:‘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。’” |
常年累月 | 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一章:“福建内地常年累月闹着兵祸、官灾、绑票、械斗。” |
半夜三更 | 元 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三折:“这船上是什么人,半夜三更,大呼小叫的。” |